新闻中心

+

第4章国际贸易动态理论

发布时间 : 2022-12-20 20:34:36

   技术差距论(Technological Gap Theory)是 由美国经济学家波斯纳(M.A.Posner)于 1961年在他的《国际贸易与技术变化》一文 中提出。这一理论以不同国家之间技术差距的 存在,作为对贸易发生原因的解释。波斯纳在 描述技术差距时,提出了模仿时滞的概念。

   产业集聚(C1ustem)是国际竞争优势产业的一个共同的 特征。产业集聚是指经营同一种产业的一群企业在地理 上的集中。它的提出是为了解决如何改善企业环境的问 题。

   以美国为例,重要的产业和资本的集聚有:微电子、生 物技术、风险资本投资集聚在硅谷;汽车设备与零部件 集聚在底特律;互惠基金、生物技术、软件与网络、风 险资本投资集聚在波士顿;金融服务、广告、出版、多 媒体集聚在纽约;飞机设备与设计、软件、金属加工集 聚在西雅图;房地产开发集聚在达拉斯;化工业集聚在 得克萨斯与路易斯安娜两州南部交界处;影视娱乐业集 聚在好莱坞。产业集聚的概念是把注意力集中在生产率 和企业间的彼此联系之上。围绕着一个共同的、建设性 的和可行的议事日程,产业集聚把政府实体、公司、供

   第四阶段,新产品进入标准化阶段,美国成为净进口国,欧洲国家 成为新产品的供给者,发展中国家在贸易保护政策下开始生产新产 品。在这个阶段,欧洲生产规模急剧扩大,竞争优势明显,并彻底 挤垮美国,发展中国家逐渐掌握新产品生产技术,并在高成本状态 下开始自给。

   第五阶段,欧洲的竞争优势下降,发展中国家成为净出口者。在这 个阶段,因为新产品的生产已经完全标准化,欧洲国家的竞争地位 削弱了,发展中国家则凭借其资源和劳动力优势,不断降低成本, 扩大生产规模,并逐渐成为净出口者。到这里为止,制成品贸易完 成了一个周期。

   第一,在原料贸易初期,发展中国家因为拥有对发达国家来说非常 重要的原料而居主导地位,但在原料贸易末期,发达国家逐渐成为 原料市场的控制者。

   第二,技术突破既决定了在原料生命周期之初对天然原料需求的剧 增,也决定了在其生命的晚期对天然原料需求的下降。

   当产品生命周期进入标准化阶段,一些发展中国家开始向创新国 和一些发达国家出口产品,原来处于出口高峰的发达国家也开始 滑向进口的深谷。这时这些发达国家要想挽救销售,以免丧失市 场,必须研究提高和改进技术,使产品升级换代,才能在竞争中 取胜,保住市场。但是,与其花力气在国内研究改进技术,不如 将一些标准化的产品转移到技术水平较低、劳动力价格低廉、地 价便宜的发展中国家生产。这样,这些发展中国家就开始把产品 出口到创新国家和一些其他发达国家,并开始从进口的深谷走向 出口的高峰。

  的改进要求靠近市场 和供 始在东道国设立子公司进行生产 家,甚至发展中国家转移,范围在不

  这一阶段产品设计尚 需改 由于产品大致已定型,转入正常生 由于劳动熟练程度已经不是重要因素

  进,工艺流程尚未定 型, 产,这时只需扩大生产规模,使用 (产品标准化造成的),因而更具有资 需要科学家、工程师 和其 半熟练劳动力即可,因此生产的产 本密集型的特点 他高度技术熟练工人 的大 品由技术密集型转变为资本密集型

   3.加入WTO之后,中国应如何利用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来增强企 业国际竞争力?

   但从总体上说,国际贸易动态理论仍比较分散、缺乏系 统性。这里主要介绍一些有影响的和有代表性的动态理 论与学说。

  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Product Life Cycle Theory)是由美 国经济学家弗农(Raymond vernon)于1966年在他的 《产品周期中的国际投资与国际贸易》一文中首先提出。 他认为,在产品的整个生命期间,生产所需要的要素是 会发生变化的,因此在新产品的生产中可以观察到一个 周期,即产品创新阶段、产品成熟阶段和产品标准化阶 段构成的产品生命周期。弗农认为,之所以产生这种周 期,是因为各国技术进步的贡献不同。可以说,弗农的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是在波斯纳的技术差距论的基础之上 产生的。

   1. 如果某一创新国家开发了一种新的技术领先产品,该国何时会 开始出口该产品,又何时开始进口该产品?

   2. 美国的一家计算机公司设计出了一种新的产品,其功能比现有 的产品稍有改进,但是外观作了很大的改动。其实际成本并不比 现有产品高,而公司却决定将现有产品转移到新加坡和韩国等地 生产,而在美国的工厂生产这种新的产品。请用产品生命周期理 论对公司的这一决策进行分析。

   茶产业是我国的一个传统优势产业,但是近年来我国茶 叶的国际竞争力持续下跌,比较我国与发达国家在茶叶 国际竞争力上的差距;利用迈克尔·波特的国家钻石模 型理论,从我国茶叶的要素禀赋、国内需求、相关产业 和产业组织四个方面,分析在竞争力上形成差距的原因; 并从上述四个方面提出提高我国茶叶国际竞争力的政 策建议。

   1.生产要素  2.需求因素  3.相关和支持产业  4.企业战略、组织结构、竞争状态

   除了上述4个基本因素外,波特认为,一国所面临的 机遇和政府所起的作用对国家整体竞争优势的形成也 具有辅助作用。他主张政府应当在经济发展中起催化 和激发企业创造能力的作用。政府政策和行为成功的 要旨在于为企业创造一个宽松、公平的竞争环境。

   到了t1时刻,开始有来自国外的需求,于是开始进行出 口。由于产品的品质和价格校高,进口国主要是一些收 入水平与创新国较接近的其他发达国家。

   随着时间的推移,进口国逐渐掌握了生产技术,能够在 国内进行生产,并逐渐替代一部分进口品,于是进口开 始下降。到了某一阶段之后,由于一小部分发展中国家 的需求扩大,创新国的产品也开始少量出口到一些发展 中国家。

   一是外部经济效应  二是空间交易成本的节约  三是学习与创新效应  四是品牌与广告效应

   1.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是从科学技术进步这个因素出发所提出的 贸易理论,由于产品在其发展过程中存在创新阶段、成熟阶段和标 准化阶段的周期变化,使得产品从其创新国开始,先是形成技术密 集型的出口产品,进入国际市场。而后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市场 迅速扩张,生产规模不断急剧扩大,形成资本密集型的产品,技术 转而向标准化阶段扩散,其他国家的模仿技术也逐渐成熟,进而成 本降低,出口优势的减弱,使得创新国的产品开始从出口转变为进 口。制成品与原材料的生命周期同样是由于技术在各个国家的差别 化而形成的,从而形成国际间的贸易。

  由于这时没有竞争者 ,所 随出口增加及技术的扩散,其他发 由于其他国家的厂商产量不断增加,

  以成本对于企业来说 不是 达国家也开始制造创新国企业制造 生产经验不断积累,加之工资水平也

  支付国际间运费和交 纳关 税, 也不 需要像创新国在创始 阶段 花费 大量 的科技发明费用,因 而, 成本 要比 创新国的进口产品低

   任何国家在其发展过程中,产业的国际竞争都会表现 出不同的形式和特点,因而,产业国际竞争的过程会 经历具有不同特征的发展阶段。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 特别重视各国生产力的动态变化,强调主观努力在赢 得优势地位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他将一国优势产业参 与国际竞争的过程分为四个依次递进的阶段:

   近百年来,橡胶、锡、工业钻石等世界主要初 级原料的国际贸易模式及其演变过程基本上验 证了原料贸易周期说的正确性。但是,梅基也 认为原料贸易周期说不能一概而论,对不同原 料应具体分析。

  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仅仅把生产要素归结为土地、劳动和 资本三种。随着现代国际经济的发展,西方经济学家赋 予了生产要素以新的内涵,并扩展了生产要素的外延。 他们认为生产要素不仅包括土地、劳动和资本,而且还 包括技术、人力技能、研究与开发、信息、规模经济与 管理等新型生产要素。同时,要素的国际移动、要素密 集性的变化都使要素功能增加,从而使要素增长理论更 加充实。

   当创新国家推出新产品后,出口逐渐增加;随之而来的是,一些 发达国家也开始跟随生产这种产品,这时创新国就会从出口的高 峰上降下来,而这些发达国家开始从进口的谷底逐渐上升 ;

   当一些发达国家的产品打入创新市场并具有一定份额后,创新国 出口极度萎缩,并逐渐走进进口谷底,与此同时,这些发达国家 开始走向出口的高峰;

   相关资料:2005年6月11日,中欧双方就解决近期纺织品贸易争端 最终达成协议,避免了双边贸易摩擦的进一步升级。但美纺织业不 买中欧模式的账,美国“夕阳产业”的代表组织美国纺织业制造商 协会认为,在美中两国解决纺织品贸易问题之前,它们会不断要求 政府对更多的中国进口纺织品设限。截至8月31日晚,由于中美在 纺织品纠纷问题上的立场依然相距甚远,被外界寄予厚望的中美第 四轮北京磋商无果而终。 众所周知,纺织业是一个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相对于发达国 家而言是“夕阳产业”,由此,我们不禁想起了维农的产品生命周 期理论。

  世界市场,国外的富 有者 所下降,但对其他绝大多数市场的 场上和创新国产品竞争,并逐渐替代 和在创新国的外国人 开始 出口仍可继续,当然出口增长率要 了创新国而占领了这些市场,当这些

  国 家 成 本 下降 的程 度抵 补了 向创 新国 出 口 所 需 的运 费和 关税 外, 还能 与创 新 国 的 产 品在 创新 国市 场上 竞争 ,则 创新国的产品开始从出口转变为进口

   相对于今天各国来说,各自都有自身优势,只要适当运用其优势, 就可以获得极大的动态效益。

   在初始时刻t0,新产品刚刚由创新国(少数先进国家) 研制开发出来。在初始阶段,由于产品的技术尚未成型, 生产规模较小,消费仅局限于国内市场。

   2.要素增长贸易理论将传统的以土地、劳动和资本为主要生产 要素的贸易扩展为新型的生产要素,包括技术、人力技能、研究 与开发、信息、规模经济与管理等。技术进步水平的不同影响着 要素密集性的变换,也相对改变了一国的各种生产要素的供求关 系和要素赋予状况,从而影响国家的对外贸易的策略。

   3.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强调一国整体竞争力的重要,国家的生产要 素、需求因素、相关和支持产业、竞争状态决定其竞争优势,而产 业竞争尤其重要。一国优势产业的国际竞争在不同阶段拥有不同的 优势要素和优势地位,从而采用不同的策略提高国际竞争力。创新 机制的完善与否决定着一国在国际竞争市场中的优势取得。产业的 发展需要良好的竞争环境,政府要为有效竞争提供一个能够促进生 产率提高的环境,而不是自身也作为一个实体去直接参与竞争。产 业集聚可以通过外部经济效应、空间交易成本的节约、学习创新效

   在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基础上,弗农、赫希哲(Hirsch)、 威尔斯(Wells)等人进一步分析了制成品贸易流向。

   西方经济学家认为,新产品的创新一般首先发生在美国。 这是因为:第一,美国较高的单位劳动力成本引起了对 复杂技术设备的需求。第二,美国较高的收入水平决定 了其对新产品的需求强度大于其他国家。第三,美国高 水平的技术、强大的研究与开发能力和丰裕的资本使其 在新产品开发与生产上占优势地位。如下图所示,美国 首先推出新产品。这样,工业制成品贸易的周期性运动 便开始了。

   事实上,同一种产品,在不同的产品生命周期上,各国间的贸易 显出不同的特点,这些不同的特点来自于不同类型的国家在不同 阶段上具有不同的相对优势。

   创新国家工业比较先进,技术力量相当雄厚,国内市场广阔,资 源相对丰富,在生产新产品和增长产品方面具有相对优势;国土 较小而工业先进的国家,由于拥有相对丰富的科学和工程实践经 验,在生产某些新产品方面具有相对优势,但是由于国内市场狭 小,生产成熟产品缺乏优势;发展中国家拥有相对丰富的不熟练 劳动称补了相对缺乏的资本存量的不足,因此生产标准化产品具 有优势。

   波特认为,一个国家的竞争优势,就是企业、行业的竞 争优势,也就是生产力发展水平上的优势。一国兴衰的 根本在于是否能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而国 家竞争优势取得的关键又在于国家能否使主导产业具有 优势、企业具有合宜的创新机制和充分的创新能力。创 新机制可以从微观、中观和宏观3个层面来阐述。

   第四,原料的贸易条件在原料周期的第一阶段随着需求的增加而改 善,但在生命周期的后期,天然原料的贸易却随着人工合成原料和 其他代用品的投产而下降。

   第五,在处于导致原料贸易中断的非常时期,对原料的替代的研究 和开发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因此,技术进步是对天然原料贸易的 一种替代。

  生产厂商数目很少, 产品 产品有了广泛的市场,参加竞争的 由于产品成本的大面积下降,以及销

  没有相近的替代品, 因此 厂商家数很多,消费需求的价格弹 售的竞争压力,产品价格也随之降低

  大自己的销路 产品进出口特性 制造新产品的企业垄 断着 创新国虽然可能对东道国的出口有 其他国家的产品开始在一些第三国市

  其他发达国家 美国成为 发展中国家 成为净出口国 净出口国 成为净出口国

   第一阶段,新产品处于创新时期,美国生产全部的新产品,并向欧 洲出口。在这个阶段,新产品的生产技术为美国垄断。随着生产规 模的扩大,新产品的供能能力不断扩大,新产品的销售市场也从国 内扩展到发达的欧洲国家。

   梅基和罗宾斯将原料周期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 是“派生需求上涨”时期。某种产品的需求大量增加 会引起该种产品生产所需要的原料需求的增加,原料 价格将大幅度上升。第二阶段是“需求和供给来源的 替代”时期。世界上天然原料的供给开辟了更多的可 供选择的来源,产品的原有原料将被相对较便宜的替 代品所取代。原料价格的上涨幅度缓慢下来,甚至出 现实际下降的情况。第三阶段是“人工合成和研究与 开发”时期。研究与开发最终引致人工代用品的发展, 或者出现了节约使用原料的重要方法。原料进入生命 末期。

   4.1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 4.2 要素增长贸易理论  4.3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1.产品生命周期 2.制成品生命周期 3.原材料生命周期 4.国家竞争优势 5.产业集聚

  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多以静态分析和短期分析为特征,具 有一定的片面性,难以准确地解释当今国际贸易发展中 的诸多现象。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西方经济学 家努力致力于贸易理论的动态化研究,提出了许多新的 观点和新的研究方法,丰富和发展了传统国际贸易理论。

   技术要素  人力技能要素  研究与开发要素  信息要素  规模经济与管理

   格鲁勃和弗农证明了一个国家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能力 和该种产品的研究与开发要素密集度之间存在着很高的 正相关关系 。

   他们根据1962年美国19个产业的有关资料进行了分类比 较,并按照研究和开发费用占整个销售额的百分比以及 科学家、工程师占整个产业全部雇佣人员的比重进行排 列。结果发现,运输、电器、仪器、化学和非电器机械 这五大产业名列前茅。这五大产业中,研究与开发费用 占19个产业的78.2%,科学家和工程师占85.3%,销 售量占39.1%,而出口量占72%。可见,具有较强研 究实力的工业部门在生产的产品上占有明显的优势,因 而更有能力获得比较利益。

  创新国企业发明并垄 断着 生产技术已定型且到达优势极限, 产品已完全标准化,不仅一般发达国

  制造新产品的技术, 但技 因出口增大技术诀窍扩散到国外, 家就是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开始掌握这

  由于新产品的设计和 设计 创新国从事新产品制造的公司,开 产品生产地已逐渐开始向一般发达国

  技术要素人力技能要素研究与开发要素信息要素规模经济与管理rd的推动作用格鲁勃和弗农证明了一个国家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能力和该种产品的研究与开发要素密集度之间存在着很高的正相关关系他们根据1962年美国19个产业的有关资料进行了分类比较并按照研究和开发费用占整个销售额的百分比以及科学家工程师占整个产业全部雇佣人员的比重进行排列

   波斯纳把产品创新到模仿生产的时间称为模仿 时滞。模仿时滞分为三类,一类是需求时滞; 另一类称为反应时滞; 第三类是掌握时滞。 如下图:

   到了,生产技术已成型,产品达到了标准化,由技术 密集型转化为资本密集型。这时,来自发达国家的第 二代生产者开始大量生产和出口该产品,原来的创新 国随后(t3时刻)成为净进口国。

   弗农认为,在产品的整个生命期间,生产所需要的要素是会发生 变化的,因此在新产品的生产中可以观察到一个周期,即产品创 新阶段、产品成熟阶段和产品标准化阶段构成的产品生命周期。 可以说,技术差异是国际贸易的一个重要决定因素。一种产品从 生产者到消费者手里,需要很多不同的投入成本,如研究与开发、 资本和劳动投入、促销及原材料投入等。随着技术的变化,产品 像生物一样,从出发到衰落,完成一次循环。在产品周期的不同 阶段,各种投入在成本中的相对重要性也将发生变化。由于各国 的各种投入上的相对优势不同,因此,各国在该产品不同阶段是 否拥有比较优势取决于各种投入在成本中的相对重要性。例如, 如果在某一阶段,资本在生产成本中居支配地位,而资本又是某 一国的相对丰富要素,那么该国在这一阶段就处于比较优势地位。

   波特认为,财富是由生产率支配的,或者它取决于由每 天的工作、每一美元的所投资本以及每一单位所投入的 一国物质资源所创造的价值。生产率根植于一国和地区 的竞争环境,而竞争环境则产生于某一框架,这一框架 在结构上如同一枚由四个基本面所构成的钻石,因而通 常被称为“钻石理论”。钻石理论认为,生产要素、需 求因素、相关和支持产业与国内竞争状态所构成的不同 组合是一国在国际贸易中取得成功的关键决定因素。激 烈的国内竞争对国际竞争成功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从 而获取国家整体竞争优势。

   1. [美]斯蒂芬·P·梅基:《国际贸易》,中国社会出版社,1998 年版;

   2. [美]迈克尔·波特:《竞争战略》,华夏出版社,1997年版;  3. [美]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华夏出版社,1997年版;  4. [美]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华夏出版社,2002年

  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The Theory of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 是由迈克尔·波特(Michel E·Porter )在他的《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该理 论从企业参与国际竞争这个微观角度来解释国际贸易 现象,正好弥补了比较优势理论的不足,在赫克歇尔俄林理论与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基础上,波特试图赋 予国家的作用以新的生命力,提出了国家具有“竞争 优势”的观点。

   第二阶段,新产品开始进入成熟阶段,欧洲开始生产新产品,美国 仍控制新产品市场,并开始向发展中国家出口新产品。在这个阶段, 新产品生产的技术差距在美国和欧洲发达国家之间逐步缩短,欧洲 不断扩大新产品的自给能力。美国开始对外直接投资,以增强竞争 力,同时向发展中国家出口新产品。

   第三阶段,欧洲替代美国成为新产品的主要出口地。在这个阶段, 欧洲国家开始成为新产品出口国,美国在新产品生产中的技术优势 完全丧失,发展中国家的新产品需求市场开始为欧洲国家所控制。

×
全国服务热线 : 0400-21260868